虽然我国的台湾省仅仅一座小岛,面积不大,资源匮乏,可是钢铁工业却开展得反常好。曩昔几年的钢铁产值从始至终保持在2000万吨上下起浮,比英国、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国家的总和还多。独自拿出来,台湾省的钢铁产值在全球能排入前十五名。
台湾钢铁行业所需求的焦煤、铁矿石简直悉数依靠进口,可是却诞生了中钢、台钢、中龙钢铁、东和钢铁、丰兴钢铁、烨联钢铁、义联集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。其间,台湾中钢公司是最大的一个,在全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一度高居第十一位,超过了内地钢企代表宝钢。
上世纪60年代,台湾工业化进程面对钢铁质料彻底依靠进口的窘境,钢铁工业尚处于作坊式出产阶段,全岛年粗钢产值缺乏3万吨,九成钢材依靠进口,严峻限制基建与制造业开展。在美援中止、外汇存底缺乏的布景下,台湾当局于1968年树立中钢筹备处,敞开了一贯作业钢铁厂的规划。这一决议计划背面,是台湾对工业化途径的深刻反思,唯有树立自主钢铁产能,才干脱节对日美技能的依靠。
1971年12月3日,中钢正式树立,选址高雄临海工业区。这一布局极具战略眼光,深水港便于质料输入与制品输出,临海填海造陆处理了土地缺少问题,工业区集聚效应则下降了配套本钱。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,蒋经国将中钢归入十大建设,加快工程推动。1977年第一阶段工程竣工,台湾初次完结热轧钢板自主出产,次年即向日本出口钢材,标志着台湾钢铁工业正式迈入现代化阶段。
在前期,经过与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、德国克虏伯等世界巨子的协作,快速搭建起高炉-转炉-连铸-轧制的全流程系统。1983年参加世界钢铁协会后,中钢开端参加全球技能标准拟定,其研制的三层轧制技能将热轧功率提高30%,成为亚洲首家完结全自动连铸的钢厂。
尤为要害的是,中钢在1990年代完结四次扩建后,构成了年产千万吨级的出产能力。2005年,其粗钢产值达1200万吨,位列全球第19大钢厂,高雄厂区更成为其时全球单位面积产能最高的钢铁基地。经过高炉大型化与余热发电技能,动力功率比同期日韩钢厂高出15%。
中钢在台湾钢铁工业中的中心位置,不只表现在其占有全岛近半的钢材产值,更在于其构建的工业ECO。经过转投资构成钢铁+战略:中钢铝业添补岛内高端铝材空白,中钢结构接受台北101大楼等标志性工程,使中钢成为台湾重工业的神经中枢。
前期,中钢世界归于台湾的国营企业,1989年中钢逐步释出政府持有股份,于1995年再度成为民营公司。2010年代后,跟着内地钢铁产能大迸发、岛内环保运动鼓起以及韩国钢铁的商场揉捏,台湾中钢的产值开端有所跌落。这两年受台币汇率价值下降、岛内需求下降等要素的影响,台湾中钢的年产值现已下降到了800万吨以内。
在2024年,台湾中钢完结销量759万吨,全年营收3400亿台币,折合人民币815亿元。大约相当于宝钢股份的四分之一,产能约为宝钢的七分之一。经过营收与产能比照,可见台湾中钢在高的附加价值钢材范畴仍是有必定实力的!